弟子規簡說(18)
見未真
勿輕言
知未的
勿輕傳
事非宜
勿輕諾
茍輕諾
進退錯
凡道字
重且舒
勿急疾
勿模糊
彼說長
此說短
不關己
莫閒管
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,不輕易發表意見。對於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,不輕易傳播出去。覺得事情不恰當,不要輕易答應;如果輕易答應,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。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,不要說得太快太急,或是說得字句模糊不清,讓人聽不清楚或會錯意。遇到有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,如果於己無關就不要多管閒事。
「見未真,勿輕言;知未的,勿輕傳。」《常禮舉要》云:「口為禍福之門,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。」可見言語的影響是很大的,說話前一定要先考慮後果。不要靠言語來得到別人的重視,或是想以花言巧語煽動別人,炫耀自己的口才。這樣的人,眼光所看到的只在自己身上,忽略了言語可能造成的傷害。
一般人所見所聞,難免有所偏失,不容易顧慮到整體,也沒有深入事情的核心,所以不宜輕率地發表看法,或者道聽塗說就傳揚出去。孔子的學生子張才高志廣,有一次請教孔子如何當好一位公務員?孔子教他「多聞闕疑,慎言其餘,則寡尤。」見聞要多方面地探討,遇到有疑問的就先保留下來,等到需要發表的時候,把清楚的部分,小心說出來,便可避免錯誤,這樣就掌握了發言的要領。
「事非宜,勿輕諾;茍輕諾,進退錯。」平時要養成是非好壞的觀念,對於不合法、損害別人的事,絕不答應;也應衡量自己的時間、能力,實在做不到的,雖然是好事,只好隨喜讚歎,婉言推辭。因為辦不到的事如果輕易答應,會造成雙方的困擾,弄得自己進退兩難。例如:我們要參加一個活動,答應主辦的同學要準備某一樣東西,可是這實在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,事到臨頭才告訴同學無法辦到,就耽誤了活動的進行,以後對我們說的話,誰還會有信心呢?
「凡道字,重且舒;勿急疾,勿模糊。」言語是要表達內心的意思,說得太快,別人聽不清楚;說話的字句、意思模糊不清,也容易讓人會錯意。所以說話時,咬字、斷句必得清清楚楚不急不躁,流利自然,這也是尊重別人的一種禮貌。古人說:「大凡富貴長者,說話必定是穩重而且持守不變。」正是這個道理。
「彼說長,此說短,不關己,莫閒管。」這是告訴我們不要好奇湊熱鬧,而庸人自擾。一般人對別人的是非長短,都很感興趣,經常隨便播送臨時聽來的馬路消息,不但攪亂了別人,也損害了自己的德行。
古人說:「利刀割體痕易合,惡口傷人恨難消。」言語真是禍福之門啊!一句得當的讚歎,一段愛的鼓勵,往往能讓意志消沈的人,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。一個人要說出得當的好言語,這是可以培養學習的,雪公有一幅春聯說:「經書涵養心如鏡,福德薰陶語似蘭。」多讀經典的人,藉著經典把心鏡磨出光亮的智慧。多做好事,常反省的人,說出來的話不傷人,像幽谷的蘭花散發撲鼻的芬芳,美化了我們的生活,也清淨了眾人的心地。
回弟子規全文 |